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教研室是药学院六大科室之一,前身为药学教研室,于2016年重新整编并更名为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教研室。
(一)师资队伍
教研室现有教师6人(专职4人,兼职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1人。硕士导师5人。师资学位结构:博士3人,硕士3人。(详见下表)
姓名
|
职称/职务
|
最高学位
|
毕业院校
|
主讲课程
|
专兼职
|
周忠波
|
教授/教研室主任
|
博士
|
中国药科大学
|
波谱分析技术
|
专职
|
杨凤莲
|
副教授
|
硕士
|
郑州大学
|
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
|
专职
|
杨彩艳
|
副教授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药化学
|
专职
|
陆世惠
|
副教授
|
博士
|
四川大学
|
药物化学
|
专职
|
韦贤
|
副教授
|
硕士
|
广西医科大学
|
药物化学
|
兼职
|
黄杰连
|
助教
教学秘书
|
硕士
|
广西中医药大学
|
中药化学实验
|
兼职
|
(二)课程设置
本科开设主要课程:《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有机化学》、《波谱分析技术》、《药物合成》、《医用化学(有机部分)》。专科开设主要课程:《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药用有机化学》。
(三)特色介绍
1.重视教学: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本科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课程中均开有综合设计性实验;2.注重科研创新:通过对右江流域特色、丰富植物的活性成分进行富集、分离纯化,为进一步开发右江流域地道药材提供技术支撑;3.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对右江流域特色、丰富植物的药物活性成分进行富集、分离纯化及结构修饰,促进右江流域特色中草药的开发。
(四)科学研究
教研室积极开展自然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自然科学主要研究方向有:(1)药物分子设计及化学合成;(2)药物高效合成方法及制药工艺技术研究;(3)中(壮)药有效单体制备、结构改造及靶向发现技术;(4)晶态药物缓释材料研究;(5)天然药物化学。
(五)成果与获奖
教学成果:教研室成员先后承担多项区级及校级教改项目,获得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成果奖1项。自2003年以来,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30人,参与公开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合成》、《制药工艺学》;译著2部:《药物植物百科全书》和《广西道地药材》;主编校内教材4部:《药学专业英语》、《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指导》、《药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
教学获奖:韦贤主持、杨凤莲、陆世惠等参与的项目获2017年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韦贤获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1项;杨凤莲获第十三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三等奖,获“全国大学生药学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杨彩艳在第二届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中获实践教学改革(教师组)二等奖、《右江民族医学院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排名第一)、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四)和《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陆世惠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等。
科研成果:教研室成员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重点研发计划、教育厅(卫生厅)科研项目、百色市科研项目等多项课题。2010年以来教研室成员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EI收录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8篇,发明专利6项。
科研获奖: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