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
1. 本学科现有基础与定位。
(1)学科现有基础
本学科共2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助教1人,博士4人、硕士10人,成员年富力强,知识年龄结构合理。充分利用我区地域特色¾植物资源丰富如田七等植物,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与环境特点,形成了壮药化学成分、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研究、壮药防治老年性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成分研究、广西特色中药防治肝病的有效成分研究等三个稳定的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他各级课题30多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1篇、核心期刊50多篇。2008年中药化学实验室获国家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2010年重金属与氟砷毒物研究实验室获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2)学科建设定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大医精诚”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立足广西、面向西南、辐射周边、服务基层,为促进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药化学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和特色兴校”之路,形成理论有创新、技术先进而有特色、高素质人才队伍、管理规范、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中药化学研究基地。
2. 本学科学术水平与特色。
(1)学术水平
①学科拥有一批治学严谨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效果好,大多参加过本专业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其中全国规划教材有主编、副主编5人;教学成果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一、二等奖各1项。
②有8名教授、4名博士作为学术骨干,学科团队学历层次、职称层次较高,学科组成人员年富力强;
③科研水平较强,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1篇、核心期刊5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厅级课题10多项;获奖4项。
④学科带头人黄锁义教授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本专业课教师不断被派往美国、日本等国作访问学者或讲学,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2)特色
①壮药化学成分、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研究团队充分利用我区地域特色,开展以广西天然植物、药物的综合利用,并筛选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及类似物的设计与合成,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例如,获广西科技成果鉴定4项、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西百色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百色市科技创新三等奖1项,SCI收录论文4篇。为我区资源开发利用及新药筛选提供基础研究。
②壮药防治老年性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成分研究团队以壮药为研究对象,从壮药复方或单体中寻找防治老年性退行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的有效成分,分析其化学结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及安全性评价。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SCI收录论文5篇。
③广西特色中药防治肝病的有效成分研究团队以广西特色中草药对急慢性肝病的活性成份筛选;筛选出抑制肿瘤发生发展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PI3K/AKT/mTOR)和上皮间质转化等的活性单体成份。充分挖掘天然芳香植物及中草药资源,结合百色地区经济发展和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广西区内民族民间中草药进行相关产业化开发。获广西科技成果鉴定1项、广西百色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西百色市科技创新三等奖1项,SCI收录论文2篇、EI收录论文1篇。
3. 本学科发展趋势。
在当今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时代,中药化学研究是学科间联系的工具和桥梁。中药化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将由单纯的化学提取、分离、鉴定为学科研究目的的思路向多途径、多方式地寻找有效成分为目的的方向纵深发展;方法和手段将朝着简单、快速、低廉、高效、 在线、灵敏、自动化、程控化、组合化的方向发展。
4. 本学科人才培养能力(现有人才培养的层次与数量)。
加强人才建设,汇聚创新团队。培养和引进一批在区内外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和知名学者,加快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学科队伍建设,达到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学科研队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逐步提高;形成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学术团队。现有人才培养的层次为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各类全日制学生500多人;成人本科生、成人专科生等各类成人学生200多人;教师职称晋升和学历提升等。与广西中医药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
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黄锁义二级教授,右江民族医学院药物化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中医药大学药物化学、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民族大学应用化学、生物化工硕士研究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化学学科带头人、广西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民族医药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等国家及省部评审专家,中文核心期刊《精细化工》等10多种期刊的编委或审稿人。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专利1项、教学及科研成果奖18项(省部级4项)。主、参编专著6部及教材13部,论文390余篇。培养硕士4名。荣获广西优秀教师并记个人二等功,广西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广西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先进个人,广西百色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多种荣誉称号。